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重庆市江津区,1951年由煤炭工业部创办,1998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建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被重庆市教委评为重庆市普通高校就业示范中心,被中国青年报社和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组委会评为2016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被重庆市教委评为“重庆市普通高校创业示范中心”。被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评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学校设有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9个二级教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与国防教学部3个教学部,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有各类校内实训基地(室)200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实训基地8个、实训室2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61个。图书馆藏纸质图书91万余册,电子图书36.9万余册,电子专业期刊近2万种。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各种视频、课件、虚拟实训容量达10T,用户达1.1万人。
学校地处被誉为“帅乡”之称的重庆江津区,校园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6.62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200余人,成人及其他高等教育学生4000余人,外国留学生60余人。随着高铁江津北站和轻轨5号线滨江新城北站的开通,学校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捷通畅。
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5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等)187人;博士4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10余人;有380余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专家16人,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7个,重庆市市级专家65人。学校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等16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开设有覆盖智能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9个专业大类49个高职专业,与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联合举办5个本科专业。学院所有专业与重庆6+1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江津五大产业集群高度对接。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学校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整体向产教融合型深化的高校;积极推进“政行企校”五方共建平台和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市内外300余家单位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组建了重庆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率先与中兴通讯公司、新大陆集团联合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
学校以特色优势、优质资源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建有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刘人怀院士工作站”;建有省部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现代教育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博士、教授企业工作站30余个。学校是国家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年均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金额超过1500万元,年培训达到2万余人次。
学校发起成立了中泰职教联盟,是中泰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与泰国、马来西亚、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等近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开展海外留学生培养和技术服务,现有全日制留学生60余人。经国家教育部备案,与澳大利亚堪培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中澳高等教育专科项目涉外会计专业(中澳班)。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校际交流机制,在专业合作、课程认证、职业资格认证、教师培养、学生交流、学历提升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8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见下表所示。
类别 |
赛项名称 |
一等奖(项) |
二等奖(项) |
三等奖(项) |
学生职业 竞赛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
3 |
8 |
5 |
全国行业竞赛 |
28 |
57 |
65 |
|
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 |
10 |
18 |
16 |
|
合计 |
41 |
83 |
86 |
|
学生创新 创业竞赛 |
2018年“挑战杯 ——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
|||
2018年“挑战杯 ——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荣获金奖1项,银奖1项 |
||||
重庆市第二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决赛竞赛中获银奖2项,铜奖2项 |
||||
2018年“创青春”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竞赛中获得铜奖1项 |
学校 2018 届专科毕业生共计 4108 人,分布在8个二级学院的48个专业,截止 2018 年 12月28日,已就业4061人,就业率为98.86%。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就业率见表3。
表3 2018 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学院 |
专业 |
全校合计 |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
合计 |
4108 |
4061 |
98.86% |
|
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 |
299 |
294 |
98.33% |
|
煤矿开采技术 |
37 |
37 |
100.00% |
|
矿井通风与安全 |
20 |
20 |
100.00% |
|
煤层气抽采技术 |
16 |
16 |
100.00% |
|
煤化工生产技术 |
13 |
13 |
100.00% |
|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 |
74 |
71 |
95.95% |
|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
56 |
56 |
100.00% |
|
安全技术管理 |
83 |
81 |
97.59% |
|
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 |
382 |
378 |
98.95% |
|
矿山地质 |
29 |
29 |
100.00% |
|
水文与工程地质 |
65 |
65 |
100.00% |
|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 |
52 |
52 |
100.00% |
|
工程测量技术 |
118 |
114 |
96.61% |
|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 |
79 |
79 |
100.00% |
|
矿山测量 |
39 |
39 |
100.00% |
|
机械工程学院 |
498 |
495 |
99.40% |
|
矿山机电 |
19 |
19 |
100.00% |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56 |
56 |
100.00% |
|
数控技术 |
81 |
79 |
97.53%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128 |
128 |
100.00%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178 |
177 |
99.44% |
|
汽车电子技术 |
36 |
36 |
100.00% |
|
信息工程学院 |
573 |
564 |
98.43% |
|
计算机控制技术 |
54 |
52 |
96.30%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53 |
152 |
99.35%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78 |
75 |
96.15% |
|
计算机系统维护 |
67 |
65 |
97.01% |
|
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 |
88 |
87 |
98.86% |
|
信息安全技术 |
41 |
41 |
100.00% |
|
移动通信技术 |
92 |
92 |
100.00% |
|
建筑工程学院 |
720 |
713 |
99.03% |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165 |
163 |
98.79% |
|
建筑工程技术 |
286 |
284 |
99.30% |
|
工程造价 |
199 |
199 |
100.00% |
|
市政工程技术 |
70 |
67 |
95.71% |
|
财经与贸易学院 |
653 |
643 |
98.47% |
|
会计 |
59 |
59 |
100.00% |
|
会计(涉外方向) |
102 |
100 |
98.04% |
|
会计电算化 |
96 |
96 |
100.00% |
|
营销与策划 |
136 |
131 |
96.32% |
|
物流管理 |
130 |
127 |
97.69% |
|
旅游管理 |
71 |
71 |
100.00% |
|
酒店管理 |
59 |
59 |
100.00% |
|
电气工程学院 |
536 |
532 |
99.25% |
|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
104 |
103 |
99.04% |
|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
44 |
44 |
100.00% |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142 |
142 |
100.00% |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100 |
99 |
99.00% |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40 |
39 |
97.50% |
|
应用电子技术 |
106 |
105 |
99.06% |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447 |
442 |
98.88% |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151 |
150 |
99.34% |
|
园林工程技术 |
119 |
119 |
100.00% |
|
产品造型设计 |
25 |
25 |
100.00% |
|
人物形象设计 |
47 |
45 |
95.74% |
|
装潢艺术设计 |
56 |
56 |
100.00% |
|
装饰艺术设计 |
49 |
47 |
95.92% |
1.性别分布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男生2823名,占68.72%,女生1285名占31.28%,男女比例为2.20:1,见图一。
图一:男女生生源分布图
2.生源区域分布
我校2018届毕业生来自24个省,分布较广。其中重庆本地生源占82.16%,东南区域生源占1.07%,中部区域生源占1.78%,西南区域生源占12.32%,西北区域生源占2.68%,见图二。
图二 生源区域分布图
1.就业区域流向
学校2018届毕业生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分布较广。其中到重庆市就业的占77.73%,到东南区域就业的占5.83%,中部区域就业的占1.38%,西南区域就业的占9.82%,西北区域就业的占1.26%,其他区域就业的占1.86%。见图三。
图三 就业区域流向图
2.毕业去向分布
2018届毕业生去向总计:升学256人,就业3590人,待就业47人,自主创业214人,出国或留学工作1人。
图四 毕业去向分布图
3.服务重庆情况
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77.73%的毕业生留在重庆市,在重庆市就业的,有70.01%的毕业生在主城区就业,见图五。
图五 服务重庆情况图
4.就业行业流向
22.07%的毕业生主要在“建筑业”就业,17.46%的毕业生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就业。建筑类、测量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建筑业”就业,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就业,机械类、电气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制造业”就业,见图六。
图六 就业行业流向图
5.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我校2018届已就业毕业生主要到私营企业就业,占74.88%,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8.96%,比2017届略有上升,因为煤炭行业的回暖,需求的人数变多,自主创业的占5.27%,升学的占6.30%等等,见图七。
图七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
毕业生基于不同生源的就业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生源类型就业情况
生源情况 |
毕业生数 |
就业数 |
就业率 |
普通高中生 |
3336 |
3297 |
98.83% |
对口中职生 |
489 |
484 |
98.98% |
“3+2” |
283 |
280 |
96.89% |
合计 |
4108 |
4061 |
98.86% |
二级学院就业对口率及起薪见表5:
表5 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及起薪
二级学院 |
对口就业率 |
起薪(元) |
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 |
80.09% |
4417 |
机械工程学院 |
86.08% |
4472 |
建筑工程学院 |
93.75% |
4687 |
信息工程学院 |
82.78% |
4941 |
财经与贸易学院 |
91.66% |
3746 |
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 |
78.33% |
4091 |
电气工程学院 |
90.05% |
4921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82.63% |
4092 |
合计 |
85.18% |
4434 |
注:本表为统计数据,真实结果可能因样本选取而存在有差异。 |
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使“每一个毕业生充分就业”成为学校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党政办公室、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的院长为成员的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就业工作;成立了由二级学院院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或副院长)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就业干事为成员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学院制定的就业工作实施细则;各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寻求充分的就业机会;各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本班就业政策、信息宣传落实到位,组织、推荐、指导学生参加招聘会,让学生转变择业观,能让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先后制定了《就业工作管理规定》、《就业数据管理规定》、《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辅导员加专业导师管理办法》等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系列文件,将就业队伍建设、信息管理、市场建设、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一完善,并通过“就业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就业目标、层层落实责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就业质量。
学校一直重视和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教育贯穿于三年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大一的专业教育、大二的就业指导和大三的就业动员中逐步得到实施。矿环学院、信息学院、建工学院等二级学院推行了专业导师制度,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让学生及早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就业情况,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得到了改善。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学校秉承“开拓、务实、奋斗、奉献”的乌金精神,“砺苦谨信,惟精弘毅”的校训,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生产一线,依托行业背景到最艰苦的矿山、地质和野外就业;积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应征入伍。
学校组建了一支专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由56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25人具有高级职称、22人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90%的教师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列为了必修课,质量管理处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评估,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32学时、2学分以上)列入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修订学籍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开展毕业生GYB培训3期,创新创业讲座8场次。近一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市级金奖1项,银奖1项;在全国“互联网+”大赛重庆市银奖1项,铜奖2项;2018年“创青春”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重庆市第二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018年,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已入住创新创业团队23家,其中创业团队19家、创新团队4家。创业团队主要涵盖文化传媒、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家居装饰、手工艺术等行业,共带动学生创业就业近200人。年利润超10万元的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有5家。3家企业已经孵化成功,退出了孵化园。3家创新团队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建有毕业生信息资源库,及时更新数据,使学院各级领导能够及时了解就业情况,做好监控,及时调整就业思路和改进就业工作方法。2018年,学校组织了全校性的招聘双选会,共有575家单位参会,职业(岗位)需求数23000个。机械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分别单独举行了双选会,有84家单位参会,岗位需求数2356个。另外123家单位到学校举行了单独的专场招聘,岗位需求数2644个。岗位需求数与毕业生数之比达到为6:1以上。
学校建立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制定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意见》。针对贫困生,一是进行调查、统计与核实,建立了困难毕业生档案,及时掌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二是实施个性化的就业帮扶,根据困难毕业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引导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计划,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保障信息的畅通。三是积极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做好困难毕业生的经济援助。针对残疾毕业生进行摸清底数,制定方案;区分情况,分类指导;高度关心、热心帮助残疾毕业生。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求职技能专项训练。通过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努力,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生1493人,就业1485人,就业率为99.46%,少数民族257人,就业254人,就业率为98.83%。
我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几年都在97%左右,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8%,随着重庆市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大量需求应用技术人才,特别是重庆正加大力度,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的重大投入,我校这几个类别的毕业生供不用求。随着前几年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关停并转和去库存的力度加大,对煤矿、地质类专业就业有一定影响,随着煤炭行业的回暖,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进一步增大,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煤炭属艰苦专业,学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现学生就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措施加大,房地产行业趋于稳定,从宏观上来说,房地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在缩小,因我校建筑类专业办学实力强、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效果好,建筑类专业的出口一直很畅。
我校制定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编制的原则意见》,依据学校确定的规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招生情况、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学生流失率以及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需求等情况综合考虑,其中就业情况是各专业招生计划调整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行业企业需求,通过走访企业、发放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调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企业最新的需求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适时调整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形成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每年各二级学院都要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到学校问诊把脉。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毕业生就培养环节、就业过程、就业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和第三方的调查反馈到教学部门,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1.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的质量管理处,以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构建学校质量保证体系,从质量监控主体、监控层次和监控内容等三个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开放性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考核、量化评价的质量建设局面。
2.加强课堂质量监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采用“五支三层”对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评教。组建五支团队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一是建立一支由各学院、各教学团队组成的同行评教团队;二是建立一支由省部级名师、校级名师、技能大师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名师评教团队;三是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学督导组成的督导评教团队;四是建立一支由校外和校内人员组成的混编评教团队;五是学生评教。实施三个层面监控课堂教学质量。一是线上监控,主要负责对教师上传云平台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实用性、支撑性、关联性进行检查和评价;二是在线监控,各听课团队齐聚电脑前,实施非面对面听课和评价;三是线下监控,主要负责对课后学生答疑、作业批阅及讲评、课程设计或实训的适用性、现场紧贴性进行检查和评价。
3. 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推动美育教育改革。
大力建设美育社团,开设美育课程。2018年学校重点建设了大学生艺术团、武术爱好者协会、传统射艺爱好者协会、墨痕茶艺社、汉服汉礼社、书画爱好者协会、音乐爱好者协会、棋牌社等美育社团,为各美育社团购置服装、乐器等道具设备价值7万余元,装修训练室1间。开设美育课程8门,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培训课程。
组织开展美育活动。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京剧团党总支书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程联群来校演出、讲座,举办欢送2018届毕业生文艺晚会,2018级新生“军歌嘹亮颂祖国”军旅歌曲合唱比赛暨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周,“经典记忆,新声唱享”迎新音乐晚会,用高雅艺术感染人、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