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严志伟: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邛崃县,1988年高中毕业入读重庆煤炭工业学校(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1990年毕业。1993年初年仅23岁下海创业,历经坎坷,于2006年初正式创办四川海天永信集团,担任董事长,其企业集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酒店、金融业、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及生态农业等为一体的跨领域多元企业,拥有1000多名员工。
虽然在学校只有短短2年的学生生活,但创业成功的严志伟始终不忘感恩母校。2011年,他以个人名义在母校设立“志伟奖学金”,十年间累计为母校捐赠奖学金350万元。
严志伟正在接受采访
在阳光慵懒、气候宜人的成都温江区,点点阳光折射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一杯茶,一张桌,“走进”严志伟的人生故事。
眼前的严志伟,完全没有常人眼里大企业总裁的“霸气”,更像是一名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谦逊而周到,稳重而文雅。
找准新目标开启新征程
1988年,严志伟参加高考,以超过大专录取分数线7分的成绩阴差阳错被全国重点中专重庆煤炭工业学校(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入读88级财会22班。
“在读高中时我就立志从政,希望自己能考上心仪的重点大学,毕业后为国效力,成就一番大事业。”谈及中学时代的理想,已到知天命年纪的严志伟感叹曾经的“年少轻狂”。高考结束后,面对仅超过大专录取分数线7分的高考成绩,严志伟知道自己的重点大学梦破灭了。起初他想复读一年,来年再拼一把,但父亲考虑到并不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意他复读,最终被重庆煤炭工业学校录取。
“刚到学校时,我还心有不甘。”严志伟笑道,整整有半年,自己闷闷不乐,无心读书,处于理想破灭后四顾茫然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当严志伟走出校门,目睹山城重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切身感受到在8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个体私营经济腾飞插上翅膀。面对机遇,在经历一番思索后,严志伟重新立下了自己的志向——成为一名商人,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家。
有了新目标后,严志伟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他努力学习,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第一年就成为学校“三好学生”。在图书馆里,商界巨贾的传奇传记、商海沉浮的励志故事、经济类小说成为他的最爱。还有每周的校园舞会成为他锻炼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在他看来,如果要励志从商,就要兴趣爱好广泛。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做基础,而且还要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和相处。
两年的校园生活帮助严志伟拓宽了人生眼界,为三年后下海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曾在乡村中学读书的严志伟感叹当年重庆煤校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第一次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感念师恩传承师道
严志伟记忆中的恩师总是那么亲切和熟悉。
他的班主任是现如今学校副校长李海燕教授。在他印象中,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的李老师气质儒雅,很少对同学们发脾气。李老师作为班主任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爱和同学们交流、谈心,了解大家的思想状况,总是尽力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李老师影响下,财会22班人心齐班风正,同学们专注于学习,毕业后在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不少人才。
让严志伟印象深刻的还有教授《工业会计》《会计学原理》的张天琼老师。不苟言笑的张老师上课非常严谨,她高超的专业水平擅长把深奥的道理讲得言简意赅,学生们都很佩服她。严志伟和其他同学最“怕”的是大家长——财经专业科(现财经与旅游学院)党支部书记郝西玲。郝书记对学生管理严格,但凡迟到、早退被逮住,一定没好日子过。“那个时候是‘怕’,现在回想起来,是老师对学生满满的爱。”严志伟说。
80年代中后期的重庆煤校,自1985年起集中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在那期间首次进行了群众性编写教学大纲工作。学校结合国情校情编写了一批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严志伟所在的中专班全部采用教育部、煤炭部编制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环节中,强调学生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为那一批学生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时代遇到好老师和教学改革,严志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夯实,毕业后很快尝到“甜头”,并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
严志伟回忆,毕业一年后刚转正,他因为扎实过硬的财务知识升任四川煤矿基本建设公司汽车运输公司财务科长。即使后来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专业知识技能给了他很大信心。在他看来,自己如果成不了“首富”也不担心过不上小康生活。会计专业用他的话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大到企业经营决策、成本管理、资本运作,小到记账、报表。一技在手,自己走哪里都有“一碗饭”吃,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
企业越办越大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
1990年,严志伟毕业分配到四川煤矿基本建设公司下属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不到三年,即使在领导的再三挽留下,严志伟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业热情,毅然辞职下海。
90年代初的四川,大众的创业意识还不强烈,丢掉“铁饭碗”去摆地摊,让严志伟的父母难以接受。父亲不让他回家,差点断绝父子关系,但严志伟坚持下来了。
为了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严志伟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原始积累,摆地摊,卖水果,卖建材……什么挣钱做什么。严志伟回忆,有一次骑着三轮车到成都荷花池市场进货回来,为躲大货车,一头栽倒田里去了,幸好人未受伤。总之一路历尽艰辛,才筹集了1万多元创业资本。
创业之苦很难用言语表达,用他的话说,一路挺过来,靠的是从小在农村能吃苦的“底子”,以及在学校从“乌金精神”中汲取的力量。实习的时候,虽然学的是会计专业,他和同学依然到井下参观学习,煤矿工人在井下作业,挥汗如雨的情景他至今历历在目,父辈那一代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他,激励他走出大山。
靠着初期的积累,严志伟开始经营建材、承接工程,生意越做越大,最终于2006年成立了四川海天永信集团。
企业越做越大,严志伟回过头发现,自己当年在学校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愈发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做出重大决策时,对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资回报预测、成本管理等大有用处。也正因为有过这段学习经历,严志伟开办企业以来,投资少有失败,并成功规避了几次房地产行业的危机。
挂念困难学子捐资助学长达10年
事业成功后的严志伟,有感于自己走出山区的经历,更加关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希望能帮助更多困难地区的学弟学妹们完成学业。
2006年至今,他先后为成都、泸州、宜宾、马尔康等地的学校捐资助学1700多万元,其中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累计为母校捐赠奖学金、创业奖金350万元,每年都有50-60名学生得到资助。
当年严志伟所在的88级财会22班涌现出不少优秀学子,如分别担任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重庆巨能建设集团重要职务的刘忠堂、张国民、龙家荣等校友,他们和严志伟一样感恩母校。10余年来,财会22班的校友不断为母校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并为母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2014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体由沙坪坝区上桥搬迁至江津新校区。财会22班全体校友积极为学校捐赠长达上千米的樱花林,并在捐赠给母校的两块风景石上分别镌刻了“根”“源”二字。
“追根溯源,饮水思源。”这正代表了严志伟那一代人的价值观。他和同学们一直感恩母校,感恩当年严师的教导,并时刻关心关注母校发展。值此母校70岁生日之际,严志伟寄语现在的学弟学妹: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要克服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任何成功都有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向各行各业成功人士汲取经验。
“特别是要传承学校文化中不怕吃苦、敢于磨砺担当的‘乌金精神’,这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严志伟总结道。
(供稿:党委宣传部/责编:冯焰勇 刘洪梅)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