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学校以 “文化强校、文化兴校”战略指导,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对学校的精神内涵进行凝练,奠定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丰富学校文化育人载体,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强化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美誉度。通过五年来循序渐进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以文化人铸浇师生灵魂,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未来发展。
凝练精神内涵 奠基思想基础
2011年,学校领导班子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理念先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行了三项改革举措:一是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做为十二五、十三五专项规划单列,统领学校文化建设;二是依托文化建设课题《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研究》、《基于能源文化内核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研究,不断总结提炼文化建设经验;三是围绕“寻根、铸魂、呈形”建设思路,发动文化传承创新大讨论,凝练出以 开拓、务实、奋斗、奉献的“乌金精神”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提炼“砺苦谨信 惟精弘毅”校训、确定杜鹃花为校花、撰写了校赋、设计了校徽、校旗,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校训文化石
校赋
课题结题证书
营造育人氛围 实现文化认同
五年来,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物质载体的建设,一是借力文化公司,融入工程文化特质,完善学校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和环境文化规划(EI)四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二是打造“一二三四”文化展示平台,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目前已经建成精神文化展示区,在学校核心区域传播展示学校校赋、校训、学校精神;三是建成芳草湖文化活动中心和工程大舞台活动中心,为学生活动提供展示平台;四是建成校史陈列馆和地质灾害科普中心两大文化阵地,集中展示校史文化和科普文化;五是建成工程中心文化长廊、“工匠精神”文化长廊以及机械景观雕塑,展示专业文化。通过物质载体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促进环境、文化互融互生,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通过视觉传播,逐渐实现将抽象的校园文化精神理念以视觉冲击的方式传达到师生的头脑中。
校史陈列馆
校外导视系统建设
工匠精神主题文化长廊
机械景观
五年来,学校重视网络载体的运用与开发,加强对学校官网、校园文化建设网站、微博、微信等阵地的开发与运用,特别是对以“工小程”为网络虚拟代言人,以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模态话语”的微信载体的运用与开发,使得抽象的校园文化在师生的意识中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进而强化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感知,拉近了师生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距离感, 提升了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官方微信
五年来,学校按照“依托品牌创建 彰显文化特色”理念,持续开展“魅力工程行”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五早四不”主题教育活动、 “我爱我家”公寓文化节、“百花千彩”社团文化节、“工程创客行”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校级文化活动,各二级学院也按照“一院一特色一品牌”战略创建院级品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师生感知校园文化魅力。
“工程创客行”创新创效创业大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
第十届公寓文化节
借助文化成果 提升学校声誉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校园文化建设科研课题立项5项,结题3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论文《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自信》获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2015年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校企文化融通 创立高职品牌》获全国第三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审视和路径选择》被专著《高职高专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收录;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实施“五项工程”建设,创新高职文化育人模式》在2015年党委书记论坛“校园文化建设”分论坛交流发言;校园文化建设课题成果《项目牵线,网站搭台,交流合作,实现共赢》斩获“重庆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十佳’优秀成果”荣誉称号,《以适应产业转化升级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史陈列馆接待6000余人次,成为师生、校友、兄弟院校、社会了解学校历史的重要窗口;虚拟代言人“工小程”已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平台和校园文化引领的主要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荣誉证书
微信虚拟代言人“工小程”
首届留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
五年探索,文化建设初具体系;五年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五年奋斗,以文化人已初见成效。五年成果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显著,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在未来,学校还将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以文育人的功能发挥,为学校的优质高专建设和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供稿:党委宣传部/责编:刘洪梅)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