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我校广大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积极关注两会动态,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大家反响热烈、备受鼓舞、深感振奋。师生们纷纷表示,全国两会传递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工程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工程力量。
资源与安全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骆大勇:
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教育领域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擘画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未来,学院将紧扣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要求,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张洪冲: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同时提到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作为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正牵头建设江津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定期组织江津片区大中小学老师开展集体备课,共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路径。接下来,我们将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组织撰写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话语运用实用读本,积极推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一体化培训,为各学段思政课衔接贯通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切实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做实做优。
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赵若彤: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要求,把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落实到党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单位培育创建,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工程先锋在一线”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深化“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建设,精铸“1+9+N”特色党建品牌矩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财经与旅游学院学生科科长、团总支书记 佟玲:
全国两会不仅是议大事、谋大计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时代青年观大局、察大势的关键窗口。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从国家奖助学金的提标扩面,到助学贷款的提额降息,再到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都体现了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拳拳之心,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也深刻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我将带领学院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专任教师 翟大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战略部署,为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一名博士青年教师,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创新为驱动,深化课程改革,重构专业群建设逻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专任教师 刘鸿燕:
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弘扬工匠精神”等部署,令我们深感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契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将以 “新工科” 建设为依托,聚焦“产教深度融合”,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建好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引入新技术新设备,让学生实岗实操,接触前沿技术,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以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发扬工匠精神、传承玉石文化,为珠宝行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大数据与物联网学院辅导员 白雪琴:
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通过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我备受鼓舞、斗志昂扬!未来,我要不断加强与中职辅导员教师的沟通交流,挖掘中高职思政教育的衔接点,协同共育“红岩思政”大课堂,推动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同时,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建设“育德筑业大学堂”网络育人平台,引导学生创作网络作品,构建校园新媒体红色场域,让思政教育从“云端”落到“心间”,以实际行动为培养德技双馨的“强国工匠”贡献力量。
土木工程学院路桥231班 张澜:
认真了解和深入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我内心澎湃,激动不已。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彰显了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要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知识,构建扎实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磨炼技能,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供稿:各党总支/责编:许心如 冯焰勇)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