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旅游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潜在价值和开发前景受到了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为了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现状、挑战与机遇,7月11日-7月16日,我校财经与旅游学院“财”子筑梦,“乡”遇城口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沿河乡迎红村,进行了为期数天的旅游资源实地考察和研究。
实践团队师生深入当地的山清水秀之地,通过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详细了解当地旅游资源的种类、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他们发现,城口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除了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还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当地有多出红军遗址,还拥有全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中溪乡人民公社遗址,而庙坝镇和沿河乡都拥有这些旅游资源。
深入交流,谋振兴之路。在庙坝镇石兴村、沿河乡迎红村,实践队同当地政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就当地旅游发展进行探讨。村干部详细为实践团介绍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和政府未来的规划,以及当前面临的痛点难点。此外,实践团师生深入当地群众家中走访,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村民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开发建议和存在的顾虑等。
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
亲身实践,寻振兴之路。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队开启了实地调研。在红三十三军驻地旧址、中溪乡人民公社旧址、实践团成员赞叹两处红色旅游资源的保存完整性;在千年银杏古树前,实践团成员眼前呈现的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千年果实累累,树中有树、相依相畏的大自然奇观。在实地走访中,实践团也发现尽管城口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和科学的规划管理,旅游资源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很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现状。
实践团成员走访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
实践团成员在实地走访人民公社旧址
交流经验,打造振兴之路。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师生与当地工作人员开展了座谈会,结合实地考察的所见所感,为如何推进“红色旅游+”研学模式,提出了诸多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提到用好“城口红”和“生态绿”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探索采用“村村抱团”、“城乡抱团”模式,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融合发展、讲好当地红色故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交流。会上实践团表示,近期将会以此次调研为基础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反馈当地政府,希望能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的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他们表示,将认真考虑团队的建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寻求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与庙坝镇石兴村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与沿河乡迎红村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据悉,本次“三下乡”活动期间,实践团还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了助农直播带货、院落整治、传统文化小课堂、家风家训收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当地政府和村民高度认可和赞扬。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收获满满。团队学生负责人,同时也是旅游专业的周超表示:通过实地走访观摩、深入了解恳谈,让平时书本所学的知识和理念鲜活起来,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具象化、生动起来。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应牢记乡村振兴的使命,为乡村事业发展供献自己的力量,未来,随着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科学管理,相信会有更多的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实践团成员正在开展直播带货
(供稿:财旅学院 佟玲/供图:财旅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