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15级地质专业毕业生李治伟(工作单位:四川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中心)成功预警重庆巫山县铜鼓镇水流村大型滑坡灾情,并协助当地政府提前撤离高风险区居民87户182人,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据悉,本次滑坡是今年重庆市汛期发生的最大规模滑坡,体积约850万立方米,已造成经济损失约4862万元。李治伟作为铜鼓镇的驻守地质工程师坚守初心,向险而行,从10月7号巡查时发现滑坡中前部开始出现变形,到8号时再次观察判断中前部变形加剧现象,到9号上午再次核查发现滑坡后缘裂缝变形加剧、增大,还出现9条新的地裂缝的情况后,及时预警并报告,从而避免了人员的伤亡。李治伟用扎实的专业技术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践行了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切实担负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灾“吹哨人”。
重庆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渝东北、渝东南和长江三峡库区均为国家地灾重点防治区,2013年以来累计发生灾险情5581起,紧急转移13余万人。针对每年汛期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防灾形势,重庆建立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用于灾害防治工作。驻守地质工作者是“四重”网格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今年严峻的防灾形势中,工作成绩表现亮眼的工程校友还有不少。4月25日12时许,重庆市忠县忠州街道新桥社区3组部分居民房屋后侧坡体发生滑坡。因当地巡查排查到位,发现险情预警及时,提前撤离高风险区37户133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成功预警本次滑坡的是我校地防专业08级学生张通川(工作单位:四川九一五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张通川校友作为忠县地灾驻守员,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多次成功预警,被评为重庆最美驻守地质队员。
近十余年来,我校地质教学团队承担了多项地质灾害纵向科研项目,参与数十项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及勘察等横向合作技术项目。在此基础上,团队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工作项目纳入了地质专业教学内容。为贴近实际工作项目,团队在涪陵、武隆等地建设了地质灾害野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参加地质灾害调查,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内容。教学改革后,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较好地适应了库区地灾工作,在重庆目前接近490名地质灾害驻守人员中,我校地质专业学生占了较大的比例,在重庆市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地质灾害预防这条战线上,工程校友们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地防10级的邓世千(工作单位:四川地勘局106地质队)18年被秀山县评为优秀驻守地质队员,地防10级的李杰(工作单位:重庆市205地质队)20年被武隆区给予表彰,地防17级的袁广(工作单位:重庆市205地质队)21年被开州区评为先进个人,地防13级的骆九华(工作单位:四川地勘局106地质队)19-21年连续被评为酉阳县优秀驻守队员并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等。在“砺苦谨信 惟精弘毅”校训和“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的熏陶下,他们坚守在地灾防治工作一线,严格遵守相关纪律要求,舍小家,为大家,用专业知识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堤,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骄人的业绩,诠释他们对地质灾害防治事业的热爱。
坚守在滑坡抢险现场的15级地质专业校友李治伟
地防08级张通川校友被评为“重庆最美驻守地质队员”
地防13级骆九华校友获央视新闻报道
地防13级骆九华校友的获奖证明
(供稿: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李东林/供图:测绘地理信息学院/责编:徐焕斌 刘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