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杨智勇教授
文学巨擘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这句话用在杨智勇老师身上最合适不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十四年来,他始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教学上注重创新,科研中孜孜不倦,更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叹:看似“高冷”的学术大家其实一点都不“冷”。
杨智勇教授正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杨智勇,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教授,重庆市科委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煤监局信息化专家、重庆市信息化专家、重庆市江津区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技能大赛裁判,先后入选“西部地区人才特别培养计划”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
科研专题+创新建设 多年综合实践成果显著
2014年和2017年,杨智勇老师带领团队两次获得中国煤炭教育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不仅填补了国内院校在煤矿监控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2006年1月,《安监总煤矿字[2005]37号》文件下发了新的要求,全国煤矿必须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此举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岗位。当时,国内院校不仅在煤矿监控人才培养方面均处于无对口专业、无师资、无实训基地、无配套教材的“四无状态”,也没有煤矿安全监控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培训及鉴定机构。
杨智勇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发展机遇,在他的带领下,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专业集群和教学资源集成等方法,通过自主研发建成了融“教学、培训、鉴定、服务”为一体、虚实结合、立体化、共享型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实训基地,不仅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对外开展专业人员或师资培训,为煤矿安全人才储备提供“造血功能”,也利用基地的技术条件,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发,对西南地区煤矿提供技术服务。
2017年,杨智勇老师又发现传统校企合作注重当前市场需求的同时忽略了技术前瞻性,导致校内教育教学平台与职业环境不匹配,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软件行业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于是,他再一次联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并实践了基于校企研共同体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同步的软件技术人才。
多年来,杨智勇老师形成了自己的处事习惯,遇事冷静,思事前瞻,经常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创新方式。久而久之他发现,高职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但软件技术专业对学生要求极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多番奔走,积极促成了“数据服务与软件开发”实验班,因材施教,探索高职“大众化+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实行‘类上班制’模式,学生可能觉得不公平,没课的时间也被耗在了学习和项目上。”针对这种情况,杨智勇老师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开导学生,为他们解释实验班的初衷及意义,渐渐地,学生适应了紧张的运行模式,实验班的就业率也达到了100%。
外冷内热治学严谨 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
在学生的眼里,杨老师虽然不苟言笑,看似有点“冷”,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却非常上心和“热心”。作为二级学院院长,让学生尊重受教育权利,尊重授课教师,是他一贯的治学原则。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我一定会管,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模样。”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杨智勇老师总会在第一时间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理念,“从基础做起,才能将地基打牢。”
一次,网络专业学生小黄在课堂上打瞌睡,杨智勇老师立即提醒了他,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向桀骜不驯的小黄在杨智勇老师的劝诫下进行了反思,从那节课后,学习态度明显转变,毕业后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第一届实验班的学生小潘家庭条件差,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曾一度打算放弃学业。经过杨智勇老师长时间的开导和指导,小潘以优异的软件开发能力进入了重庆城银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公司骨干成员。
教学上,杨智勇老师还有着丰富的国际视野。不仅指导和管理了中兴通讯信息学院成立及“一带一路国际学院”的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其他学院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发展。2017年学校招收20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实现了招收留学生零的突破。2018年留学生人数上升到22名,来自8个沿线国家,为学校开展国际化办学和提高国际声誉搭建了平台。
谈及未来,杨智勇老师表示,下一步将注重学院内涵建设发展,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院标志性成果形成,提升学院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和排名,同时以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为平台,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为引领,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凸显学院办学特色。
(责编:王琼)
中国·重庆市江津区圣泉街道南北大道南段1111号 院办电话:023-61065900
邮 编:402260|招生咨询:023-61065333 023-61065444|就业咨询:023-61065858|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