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 砺苦谨信 惟精弘毅
理论武装

一、案例背景及工作思路

2019年3月18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统一”,其中关于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针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让爱国成为一种信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因此,在夯实爱国主义教育传统阵地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胆开拓,不断创新,深度开发和挖掘网络思政平台优势,以新思路引领教育发展新征程,将互联网资源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优势进行深度有机融合,不断创新“互联网+”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焕发新活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纲要》顺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现实之需,为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性、目标性、方法性等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基于《纲要》文件精神,案例指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将网络平台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形式要多种多样,要融入时代背景,突出时代主旋律,使大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有家国情怀、有创新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要树立大学生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化制度自信教育,厚植爱国奋斗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和知行合一。

二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习总书记经常鼓励青年学生要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做最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者和践行者,为美好的青春时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召。

 

二、实施办法与过程

通过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指导意见,结合作者在高校学生日常思政管理工作中的调研总结,“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创新观点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使大学生树立崇高道德目标、形成正确价值导向、追求健全人格,使其成为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创新探索

(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建设工程。

1.形成网络爱国主义学习新风尚

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的强大资源,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学习专题报道、纪实用典、理论党史、最美中国等板块栏目,激发青年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去努力奋斗。定期组织学习监督员,对学习积分进行统计汇总,以便跟踪学生的平台学习进度,同时不定期举行“学习强国”知识问答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打卡”“学习强国”在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风尚和习惯。

通过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建设工程,在平台上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和推送相关红色教育内容;发动师生共同参与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网络资源,让爱国主义生动活泼的充盈网络平台,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2.设置网络互动平台

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路径作用,利用网络智慧教学平台开设“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将自己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讲出来,增加学生的带入感,提升课堂的交互性;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讨论以及系列评选活动,掌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知程度,以评论回复、积分奖励、益智答题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加学习的多样性,教师答疑解惑,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关注和喜爱度,为教师课程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课外延伸互动,通过当下多样性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QQ等来增加网络互动,对于当下国家时事热点,及时引导大学生,进行专题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二)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

1、云课堂

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建立的高校思政云课堂,将课堂教育同专题教育相融合,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利用线下活动开展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第一课堂中,将爱国主义主题和专业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创作微电影、微课、慕课、微公益广告等网络文化产品,在增强同学们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

2、主题班会网络课程制

将以往的主题班会向课程化发展,在智慧教学云平台上打造“班课”。内容上,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优秀革命文化融入其中,以重要节日、历史纪念日等为契机,加大网络爱国文化宣传力度,对学生实施机会教育,让红色爱国氛围时刻充盈在学生身边,从而提升红色爱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微视频、微公益作品等优质文化产品;观看先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生动的讲好爱国故事,以榜样的精神鼓舞青年学生的爱国力行。形式上,改变传统主题班会学生参与度低,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以严肃的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对“班课”的重视程度,以活泼的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在“班课”中的参与感。老师把关方向,学生全程参与,这将大大提升同学们的积极性,打通思政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三)打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作为基础,囊括传播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是种要素的集合依托大数据与网络应用技术,打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基地将线上和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起来。

线上部分重点设置以下几个板块:一是“历史上的今天”,通过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由来,引导大学生重温历史、铭记过去,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爱国热情;二是“网上祭英烈”,在烈士诞辰纪念日或者其他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通过在网上点亮蜡烛或者送上鲜花来缅怀烈士,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链接,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三是“网络红色博物馆聚落”,在网络平台上创建由在线红色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展览馆、校史馆组成的网络红色博物馆聚落,共同形成主体鲜明的虚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红色在身边”,联合本地区特色红色文化展馆、烈士纪念馆、抗战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资源,利用激光扫描成像等技术,将红色文物制作成为VR资源,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基地来一场网络沉浸式红色历史VR体验之旅,通过身临其境的接触红色历史文物,更加生动的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线下,可以在基地中设置一些集会区域,师生可以通过沙龙、圆桌会、学习会等形式组织开展线下集中讨论,分享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体会,加深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成效。

(四)塑造网络活动特色品牌。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络活动特色品牌,同时在活动中不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增强活动号召力和影响力。以读书月系列活动、诗词比赛活动、网上爱国主义知识竞赛、院徽设计、开学第一课等品牌文化活动为重点,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活动,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情校史教育等;利用网络平台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活动结束后及时推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品,如微推“一本好书”读物,获奖美文、视频作品、获奖海报设计等网络展演加以宣传,网上网下结合,提升教育有效性,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三、主要经验

热爱祖国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互联网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为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有利平台。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不断拓展工作方法和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挖掘互联网资源,充分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通过搭建虚实结合网络育人平台,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出了创新性观点和应对策略及平台搭建,坚持以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加强网络正确舆论指导。

将网络育人模式从单一到多重转变,形成师生共育格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紧扣“互联网+”这一时代发展主流脉搏,深化高等教育教学革新,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思政教师、共青团干部等组成教育队伍,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提升学院新媒体平台的思想性、教育性,真正掌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主动权。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工作成效

通过努力打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加强夯实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同时,利用网络积极开拓优秀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塑造各类网络活动特色品牌,有效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鼓励学生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让青春在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奉献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1.学院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3.通过网络阵地建设、入党启蒙精品在线课程打造、网络思政互动软件开发、特色活动品牌塑造,在平台、资源、方式、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良好实践。

4.实施打造“正青春 心向党”主题班会云课堂,成功推出《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共筑网络强国梦》《弘扬工匠精神 成就技能人生》《小家大爱 青春担当》《传承钢铁血脉 弘扬工匠精神》《用音乐讲述党史——红梅赞》《筑牢防诈五部曲 共筑诈骗防火墙》《大学生职业规划---“红绿灯”法让你走出迷茫》等16个微课,通过思政教育资源,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的育人格局。

5.以“拓展教学资源、建好互动渠道、抓好网络阵地、打造系列品牌”4D育人模式,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情感认同功效与协同育人成效,加强网络思政育人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

6.营造育人环境,在工作形式上实现灵活多样。学院通过学风建设,以开学第一课、书香学院、职业素养培育等软件建设为载体,塑造融价值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和融合文化等为一体的学院特色育人文化。“思政学习圈”浏览量和虚拟实践活动基地参与量达到5000人次,开展高质量、课程化主题班会和指导学生发展成长活动超过50余次。

7.依托学院多层级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构建了基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校企协同育人德育机制,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规范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场景,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构建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引领、企业文化融入的环境机制。

8.学院建设的《高职院校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在本校和市内其他高校得到有效推广,课程年均选课人数达到3500以上,并通过各级各类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院校交流、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成果转化。

9.学院辅导员团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室”成功申请到中国科协的学风涵养工作室,打造一支网络育人团队来有效开展学生网络育人工作。

10.学院师生打造的形式新颖的情景剧《红色家书》在一堂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的班会上呈现,将红岩精神融入主题班会,融入“思政大课堂”,让“大思政”突出“红岩味”,受到学校官网、重庆市华龙网等广泛报道宣传。

五、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网络思政育人资源打造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要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不断完善和丰富资源内容。

(二)学院还将进一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对留学生的宣传和引导,让留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有直观体验和亲身感悟,做好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切实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对工作室全体辅导员进行培训,将团队成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最终落脚到学生成长中。

(四)进一步完善《主题班会课程教育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